與家長想像中不同的是,孩子在3歲的時候,就已經處於性別意識的萌芽階段,這也就意味著,在這個時期,他們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心,並且還會對「男女有別」這個概念,有了初步的理解。因此,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特殊時期,給孩子做好教育工作,才能夠讓孩子與異性相處得更加和諧。
欣欣的寶寶今年第一年上幼稚園,她對於寶寶的第一次上學非常重視,也非常焦慮,總是擔心寶寶吃沒吃飽飯、有沒有被別的小朋友欺負等等。
所以在幼稚園建立的群聊裡,她總是話最多的「老師能不能看看在哪?老師梓涵中午喝水了嗎?老師梓涵有沒有吵著要媽媽……」
這天幼稚園到了午睡時間, 老師往群裡傳了一張孩子們午睡的照片,小寶寶們一個個都睡得很香,但是眼尖欣欣卻發現了不同。
「老師, 梓涵身邊睡著的是個男孩吧,為什麼不男女分開睡?有的孩子被子也沒有蓋好啊。」欣欣覺得這樣不太行,要求老師「給個說法」。
老師解釋:「幼稚園一直是這樣的,只是中午睡一會而已, 孩子們之間都有被子隔著呢。」
下面家長也跟著吵了起來,有反對孩子不分性別一起睡的,也有覺得無所謂的畢竟孩子還這麼小。
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爭論,老師覺得很委屈,家長覺得很生氣。但是欣欣的擔心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,從小就給孩子建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。
孩子的性別意識應該如何建立
2-5歲是孩子性別意識建立的關鍵時期,家長應該抓住這個黃金時期,給孩子樹立起性別意識。
從日常生活中幫孩子建立「男女區別」
平時孩子上衛生間的時候,可以說 「你是女孩子,應該去女孩的衛生間,不可以進男生的衛生間。」
在給寶寶洗澡的時候,可以跟孩子說「背心和內褲覆蓋的地方是不能被別人碰的」,順便跟寶寶講解一下生理知識,讓孩子逐漸明白男女的不同。
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發現男女的差別隨著孩子慢慢長大,他們對世界的觀察也在逐漸加深, 他們能自己發現爸爸和媽媽的不同,男性和女性的不同,這時候是建立孩子性別意識的最好時機,爸媽要抓住。
樹立性別意識≠給孩子「加標籤」
讓孩子明白男女間的不同,是為了讓他更好地保護自己,但是沒人規定「男孩不能喜歡粉色、女孩不能喜歡玩刀槍等小玩具」。
一旦給孩子定義「你就應該XXX」,孩子會因為標籤效應覺得自己真的像父母說的那樣了,慢慢孩子也會朝著那方面發展,如果是好的那就沒什麼,但是如果是有負面影響的標籤,對孩子的成長就會產生不利影響。
樹立性別意識,爸爸尤為重要
父親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,其實能起到很大的作用,但遺憾的是, 我國的帶娃主力軍一直是媽媽或者爺爺奶奶。
爸爸多帶娃,建立性別意識更方便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,日常生活中多和爸爸接觸, 他們自然能發現爸爸和媽媽的區別,這時候就可以跟孩子說「你是像爸爸一樣的男子漢,我們要一起保護媽媽」、「你是和媽媽一樣的小公主,爸爸會保護你的」。
爸爸多帶娃,寶寶也更聰明有研究顯示,每週和父親在一起超過10小時的寶寶,比和父親在一起低於10小時的寶寶智商高一些。
這是因為爸爸有著和媽媽不同的思維方式,寶寶多接觸不同思維方式的人,大腦也會受到不同的刺激,發育得更好。
爸爸多帶娃,寶寶更獨立父親有時候是「粗心又懶惰」的,他們更喜歡讓孩子自己動手 ,這樣孩子的動手能力就能得到鍛煉,相比起總是被媽媽保護得很好的孩子,獨立性也更強。
大家是怎麼看的呢,快評論告訴小編~